- UID
- 221719
- 精华
- 2
- 帖子
- 2475
- 最后登录
- 2016-12-7
- 注册时间
- 2012-3-10
海 水 举 人
鱼 祖
- 龙币
- 6155
兑换福利
|
本帖最后由 东北神龍 于 2013-7-30 02:42 编辑
第二章
本篇是為关於海水型白点虫 (亦称為 “盐水型白点虫saltwater ich.”)的五篇系列文章中的第二章. 第一章的部份包含了关於海水型白点虫的介绍, 以及其歷史, 还有相关的研究发展. 也介绍了许多对於白点虫的迷思及误解: 什麼样的鱼种易受感染, 感染模式及致死的原因. 本章将会继续接着介绍海水型白点虫的生命周期, 如何辨认海水型白点虫, 感染的临床癥状, 适应变异的能力, 新的挑战及预防的方法
生命周期
海水型白点虫的生命周期可区分為明确的四个型态(Colorni & Burgess, 1997). 海水型白点虫并不像其他鱼类寄生虫般的需要中间宿主(例如: 蜗牛等). 四个型态的生活周期主要可以区分為寄生期及脱离宿主后两大阶段. 这四个型态是為掠食体 theront, 原分裂前体protomont,分裂体 tomont 及 营养体trophont. 海水型白点虫的生命周期在温度為24-27C 的情况下, 通常大约是在1到2周左右(Colorni, 1992). 生命周期的长度会因為变异种或特有种而有些微的差异(Colorni & Burgess, 1997). 到至今有纪录的文件中并未发现在其生命周期中有任何休眠状态的存在. 然而, 海水型白点虫分裂体tomonts 所需要的孵化时间约為 3 到 28 天(Colorni, 1985). 在纪录中 分裂体tomonts 孵化所需的最长时间為 72 天(Colorni & Burgess, 1997). 然而海水
型白点虫的生命周期与温度是有相关联的, 所以这样长的孵化时间并不可能存在於热带鱼缸中的.
白点病治疗
PS.这是热心的Brick版主提供自己精心制作的生命史图解图片
通常当鱼身上被用来当為癥状指标的白点短暂退去的时候, 鱼友常误以為白点感染已经治癒. 事实上, 在白点虫的生命周期里, 当 营养体Trophonts 成熟后, 便会离开宿主进入所谓分裂体 tomonts 繁殖的阶段. 一般来说, 白点的消失只是短暂的, 通常几天过后, 会有更多白点出现.
.
营养体Trophont 或寄生摄食阶段
鱼友通常最熟悉的便是海水型白点虫的营养体 trophont 型态. 白点虫的摄食型态乃是以类似盐粒般的白点出现在鱼的身上. 营养体Trophonts 会持续性的依附在宿主身上的体表或上皮组织中. 并摄食宿主鱼身上的体液, 组织碎片, 或体表细胞(Colorni & Burgess, 1997). 并靠着从宿主身上摄食来的营养成长, 逐渐成為以肉眼便可辨识的白点. 通常会在 3 到 7 天里完全成熟并离开宿主, 平均时间多為 4 到 5 天内(Colorni & Diamant, 1993. Colorni, 1985). 在同一宿主鱼身上的成熟的营养体 trophonts 通常会在 16-18小时 的短时间内离开宿主. 如果宿主鱼死亡, 营养体trophonts 也会离开宿主鱼(Dickerson & Dawe, 1994) 若因宿主死亡而被迫在成熟前便离开宿主的营养体 trophonts, 虽然也能够產生分裂体 tomonts, 但这些分裂体 tomonts 常常因為不够成熟而无法產生可存活的掠食体theronts.
.
原分裂前体Protomont 或离开宿主后且未形成胞囊前
营养体Trophonts 在成熟后便会离开宿主, 并退去身上的纤毛. 这就是所谓的原分裂前体 protomont 阶段. 原分裂前体Protomonts 通常会於清晨五点左右或清晨前夕离开宿主鱼(Burgess & Mathews, 1994b). 至於营养体Trophonts 是否利用清晨前的短暂黑暗时间离开宿主, 以减低被攻击风险的生存策略, 在学说理论上尚未被确立. 这样的时间点狠可能只是巧合. 脱离宿主后的 2 到 8 小时,原分裂前体 Protomonts 会在底沙或活石上移动, 直到黏附在适当的地方.
分裂体Tomont 或繁殖阶段
原分裂前体Protomonts 会先吸附在鱼缸中的底砂, 活石, 或其他适合的硬质表面上, 然后开始形成胞囊状的分裂体 tomonts(Colorni, 1985). 这是所谓的繁殖阶段. 在接下来的 8 到 12 小时, 分裂体Tomonts 会在体内开始形成一些子细胞, 也就是仔体 tomites. 每一个分裂体 tomont 所能產生的仔体 tomites 数量, 会因品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某些品种所能產生的 仔体 tomites 可能小於 200 个, 而有些品种则可能多达上千个(Diggles & Adlard, 1997). 当孕育成熟后, 分裂体tomonts 会开始孵化并将仔体 tomites 释放到海水中. 这时被孵化出来的都是具备游泳能力的单一个体, 称之為掠食体 theronts.
分裂体Tomonts 孵化所需的时间会因某些因素的影响而產生极大的差异, 可能从最短的 3 天到最长的72 天左右(Noga, 2000). 海水型白点虫的生命周期与温度有狠大的相关性, 所以像 72 天这样长的孵化时间基本上说来是非常不寻常的, 且只可能发生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 在适合珊瑚生长的温度下,分裂体 tomonts 孵化的时间约為 3 到 28 天, 平均高峰集中在 4 到 8 天(Colorni, 1985). 这些差异的存在或许是海水型白点虫所演化出来的生存策略. 然而, 在 tomont 型态下两星期后,分裂体 tomont 所能產生的t掠食体heronts 不仅在数量上明显的减少, 且孵化出来的 掠食体theronts 在感染能力上也大幅的衰减(Colorni, 1992).
Theront 掠食体或具感染性的浮游阶段
在海水型白点虫生命周期中具传染性的浮游阶段称之為掠食体 theront. 在不同的研究报告中指出, 从分裂体 tomont 孵化出来后的 12 到 48 小时间, 掠食体Theronts 是存活在水中的(Burgess & Matthews, 1994a.Yoshinaga & Dickerson, 1994. Colorni, 1985). 掠食体Theronts 必须在这段时间内找到适合的宿主, 否则便会死亡, 温度, 比重(盐度), 或特有种的差异可以解释寻求宿主时间上的差异.
掠食体Theronts 孵化的时间, 一致性的都维持在清晨两点到九点之间(Yoshinaga & Dickerson, 1994). 从分裂体 tomont 阶段到掠食体theront 阶段的生理变化周期与光线虽然并没有关系, 但这也是尚未被解释说明的. 在从 分裂体tomont 阶段孵化之后, 掠食体Theronts 便快速的失去感染的能力. 6 到 8 小时候后的感染能力便变的狠低(Burgess, 1992). 孵化后的 7.5 小时, 87%的掠食体 theronts 仍然存活. 经过11.5 小时后, 存活率便只剩下 9%. 孵化后的15.5 小时, 更只剩下 0.34%. (Yoshinaga & Dickerson, 1994). 掠食体Theronts 的大小会因為白点虫品种的不同, 地理上的分布, 宿主的品种差异, 以及水温的变异而有所不同(Colorni & Burgess, 1997). 在 掠食体theront 接触到宿主之后, 开始附着的阶段称之為原营养前体proront.原营养前体 Proronts 在附着之后会开始鉆进宿主鱼的上皮组织, 这些伤口在短时间(可能只要五分鐘)内便会快速的恢復, 并覆盖住原营养前体 Proronts (Colorni & Burgess, 1997). 然后 原营养前体Proronts 便快速的转化成营养体 trophonts, 展开寄生摄食的阶段.
唯一能够确认感染海水型白点虫的方法是用显微镜来观察新鲜鱼鳃, 鱼鰭的切片或从皮肤取得的抹片上, 是否有持续旋转动作, 梨形的纤毛虫(营养体trophonts)的存在(Colorni & Burgess, 1997). 然而对鱼友而言, 如果对於自己所饲养鱼只的外表及日常行為有深切的了解时, 便能藉由观察一些容易辨识的临床癥状来确认是否感染白点虫.
- 可能的临床癥状列表
- 出现针头或句点般大小的白点, 一开始会出现在皮肤或鱼鰭上, 然后出现在眼睛的部位
-通常一些鱼直到疾病已经发展才会显露出受到疾病的侵袭,但不是全部
- 分泌黏液增加
- 在感染初期, 会有过动的行為
- 在鱼缸中有磨擦抓痒, 冲撞的行為
- 有震颤, 抽搐, 痉挛的状况
- 寻找遮蔽物, 或躲藏的行為
- 出现的白点会在消失数天后再次出现
- 除感染早期之外, 会出现呼吸急促的癥状
- 蒙眼癥状產生并伴随着细菌感染
- 鱼体出现退色的情况
- 在感染后期, 出现烂鰭或其他细菌感染癥状
- 皮肤出现因细菌感染所引起溃烂脱色的情况
- 停留在靠近水面或水流强劲的区域
- 缺乏食慾
- 感染后期, 出现脱水及体重急速下降的癥状
海水型白点虫的适应能力
在经过几个世代演化后的分裂体 tomonts 身上, 发现了一些成熟个体特徵的变异. 这些变异的特徵包含分裂体 tomonts 从单一生存的个体, 演进成群聚化.分裂体 Tomonts 也从没有或微弱黏着性演变成具有黏着性 (Yambot, et al., 2003). 依据报导指出, 有一种海水型白点虫冷水变异种, 会藉由出芽繁殖来產生子代的分裂体 tomonts (Jee, et al., 2000). 另外, 在上皮组织中的微小管道中也发现了具有微弱黏着性的 tomonts (Diamant, et al., 1991).
在臺湾及其他地区, 已经确认数种新品系的海水型白点虫的存在(Burgess & Mathews, 1995. Diggles and Adlard,1997).
其中在嘉义及高雄所发现具有高度变异性的特殊种特别的引人注目. (Yambot, et al., 2003) 嘉义特有种是在一个比重(盐度)只有 5ppt 的小池塘中所发现的. 这是在有纪录的文件中, 第一次在这样低的比重(盐度)中发现海水型白点虫. 高雄特有种则是从一个比重(盐度)為10 ppt 的洞穴中所发现的分裂体 tomonts 的第 12 个世代所取得的(Yambot, et al., 2003). Diggles and Lester, (1996a) 提出海水型白点虫的分布范围已经扩散分布到淡水出海口的区域.
新的挑战
海水型白点虫在地理, 温度以及盐度范围上的分布已经令人忧心的愈来愈广大, 且臺湾特有种也相对的显现出海水型白点虫在物种上的多样性演化(Diggles & Adlard, 1997. Yambot, et al., 2003) 这些报告让我们了解到, 实际上海水型白点虫是有足够的适应能力来面对并适应新环境的变异. 更让我们了解到要能有效的控制海水型白点虫病, 新的策略及治疗方式是必要的. 就以往的文献海水型白点虫 各品系 在低比重(盐度)的治疗方式下, 能够有效的消灭(Colorni, 1987. Rigos et al., 2001).
预防措施
相对於治疗被感染的鱼只而言, 事前的预防措施是為较有效及较佳的处理方式. 对所有新进鱼只进行為期至少叁周的隔离检疫, 将能大幅度的预防主缸中海水型白点虫病的爆发. 六周以上的隔离检疫期对於主缸则有更佳的安全保障. 严格的预防措施以及适当的检疫步骤是维持鱼缸免於海水型白点虫病的感染最佳方法(Colorni & Burgess, 1997).
.
如果鱼只能经由隔离检疫的过程来观察其是否有染病的情况, 不仅能让染病鱼只的治疗更形简单, 也相对降低了主缸中已完成检疫治疗鱼群的染病风险. 在初期检疫的过程中, 可以对鱼只施与低比重(盐度)的治疗方式. 这样的处理将巨幅的降低将寄生虫导入主缸的风险. 当主缸中的鱼只因感染海水型白点虫而需被移出主缸进行检疫治疗时, 主缸应采取鱼只凈空的动作(主缸内所有的鱼只都须被移出, 无脊椎动物除外), 為期至少 30 天. 这样的作法是為了要让主缸中的寄生虫因為没有宿主的存在而无法存活. 一般说来, 30 天的主缸凈空期已是足够, 然而, 更长的凈空时间会有更佳的效果, 也相对增加主缸的安全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