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以鱼到达我们的手中之前为界线,之前的为先天:
手捞鱼比较有可能因为网具受伤,氰化物则能保持鱼的完美体态,且补获效率大幅提升,在降低成本的前提下很难不被采用
所以在此先谈氰化物中毒,氰离子对重金属离子有超强螯合能力,细胞色素氧化则是含有铁的一种呼吸,一结合马上失活,细胞就无法进行有氧呼吸,此时很快的细胞就会死亡,决定存亡关键主要是摄入的氰离子量,过量摄入则可造成快速死亡,心脏与脑需要大量的氧维持运作,所以最敏感
症状当然就是昏迷且快速的心脏停搏,但鱼体并非无法代谢氰离子,主要代谢方式是靠肝脏的硫氰酸转化成毒性较低得硫氰酸排出体外,这些鱼夫是要抓活鱼来卖的,所以我相信有经验的鱼夫一定能掌握技巧才能补获更多的活鱼,否则这些鱼很难活到我们手中的. 严重中毒的鱼多半现场或数小时后就死亡,能活到我们手中的鱼一定都是中程度以下中毒的鱼,然而接近中程度中毒的鱼是不可能长期存活的,我认为要活超过一周都很困难了,最多应该也撑不到一个月,这种鱼就是我们所谓的"活死鱼",外观也许无症状或者有溃疡,行为呆滞,躲藏,对敌害生物无趋避作用(不会逃),脑细胞受损也难以平衡,游动时摇摇晃晃无法正常定位,也无觅食行为. 第二的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氨中毒,氨中毒的症状与氰化物中毒非常类似,因为氨与脑细胞也有很大的亲和力,所以过量的氨也会造成昏迷,这通常是长途运输造成的,高油价时代造成运费高涨,为了节省成本当然就是水包得很小包,氨的攀升当然可以预期,但根据我多次的现场观察,严重氨中毒昏迷的反而不是包很小包的鱼,反而是较大包的中型鱼,很大包的大型鱼与很小包的小型鱼昏迷的鱼却非常少,大型鱼对氨的耐受力较高可以理解,但为何小型鱼损伤很少?且鱼种间也是有很大的差异,我多次的观察进口鱼在水中昏迷躺下的大多数都是蝶鱼海神仙之类的,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何蝶鱼海神仙的高死亡率之谜,但这只是其一因素不是全部,于是我做了实验来证明我的推论.
我用饮料杯装海水,以口吹气进去PH能迅速降低至7以下,当然二氧化碳的来源就是我的肺,然后再用鱼实验,分别用PH8.4与6.5的海水,加入高于20ppm的氨水,高PH这的实验组的鱼会快速的出现神经中毒症状,乱跳爆冲后约五分钟昏迷躺下,低PH得鱼放再久也是无中毒症状,直到接近两小时我失去耐心了就没继续实验了,然而氨中毒昏迷的鱼放入干净无氨海水会马上暴毙,而且是属于心脏停搏型的休克,无法吹水恢复呼吸,一般鱼缸内的休克多属呼吸肌无法正常缩放的休克,但心脏仍有跳动,只要吹水就能恢复呼吸,我认为这是由于高PH加剧了毒性所致,因为外界高氨血液也是高氨状态,外界低PH也会降低体液酸碱值降低氨毒性,突然拉升外界PH值会造成体内铵离子又大量转化成分子态氨让鱼类迅速心脏停搏,然而把氨中毒昏迷的鱼放入低PH高氨的水中竟能恢复站立状态,且恢复站立状态得鱼直接放入无氨海水就不会休克了,这就是为何我告诉大家,从商店买鱼短程运输不需要对水的主要原因,但长时间寄送的鱼最好要对水,由其是氨中毒躺下昏迷的鱼绝对要对水,不然很容易马上暴毙. 由于袋中水的空气无法与外界交换,所以鱼类的二氧化碳会不断的累积,由于溶解度比氧高出好几倍,在水中形成碳酸后即可降低PH值,分子态氨(NH3)会与H+结合成铵离子(NH4+)而失去毒性,好比氯分子碘分子有超高毒性,但只要是氯离子碘离子就失去毒性的原理是相同的,大型鱼的二氧化碳释出量高所以PH降低很快,小型鱼水很少,所以碳酸相对浓度可能也很高PH也能快速降低而失去毒性.
所以对水的技巧也会影响鱼类的状况,我认为对水的技巧就是不能快速拉升PH值加重氨毒性.
再论店家的处理方式,对水的部分后接着就是鱼类的药物处理,比方说抗菌药浴与抗寄身虫的药浴,抗菌药物由于毒性低就不说明了,但抗寄身虫药物多半毒性很高,所以剂量的高低会影响鱼类的损伤程度,经验老道的店家其实很厉害,他们能控制寄身虫又不毒害鱼只,在下甚是佩服,而后就是系统水质的维护,生意越好的店家水质自然越好,因为包鱼水用得多就等于高换水率,所以选择信誉良好店家购鱼,且挑一只外观无溃疡且行为正常会觅食的鱼,就等于掌握了良好的先天因素了,甚至我都觉得有些店家技术高超,比我还会照顾鱼呢.
论海水鱼的先天与后天影响因素之二:
那么,为何即使买来状况良好的鱼,甚至是别人养一段时间的二手鱼,来到我们手中却逐渐失去活力,甚至养死掉了呢?因为在下实在养死太多的鱼了,也是逐一用各种条件实验慢慢厘清了问题的所在,也就是说先天条件好的鱼后天失调,健康情况仍是会转差的,撇除鱼中毒过深的因素下,先论环境条件...
一、高氨环境: 大多是新缸或者进鱼过速,过量喂食造成的,或者大量使用生饵,就饲料而言,颗粒饲料往往有更高的碳氮比(CN比),碳可以让异营菌利用同化氮形成细胞蛋白质,且饲料多半有用黏着剂,如羧甲基纤维素(Carboxymethyl-Cellulose简称CMC)与磺酸木质素(lignosulfonates)增进硬度与水中安定性,水溶性蛋白质含量远低于生饵,就氨污染性来说相对低于生饵,但因为氨是可以轻易量测的,所以容易判断就不详细讨论.
二、药物过量: 几乎所有抗寄身虫药物都会造成细胞的损伤,轻微的损伤当然鱼类可以修复,但严重到影响正常生理代谢时恐怕就难以修复,且会让鱼类健康状况急转直下,怎样的药物浓度是合理的,这很难说清楚,在下只能做相对性得比较,小鱼比大鱼不耐药,不吃的鱼也比较不耐药(可能是无法从进食获得细胞修复能量造成的),健康程度差的鱼也比较不耐药,严重感染的鱼也是,所以遇到这些情况,建议务必酌减剂量.
三、水的浊度: 任何有机物经过微生物的矿化作用分解后最后都只剩无机物,如矿物质,或者氮磷,硫盐类,氮磷,硫盐类在水中都是最高氧化态且融解于水,由于毒性很低所以学界一般都定义成无毒性,固态矿物质则是沉淀,有机物被微生物利用后就能形成大量的微生物,一般都称为污泥微生物,我曾用显微镜研究且观察过这些污泥微生物,且慢慢追根究柢的去查出品种,微生物的组成约85%为异营菌,其余则为微藻,桎状轮虫,原虫,线形动物,小型甲壳类生物,有时因系统设计不良,很容易造成微生物一直悬浮在水中,病原菌多半都有鞭毛来协助黏附,这也是细菌形成生物膜或者感染鱼类的主要因子,相对的就容易让一些免疫低落的鱼受到感染,要如何控制?我认为使用底沙但不抽能提供一些帮助,杀菌灯与臭氧也能提供一些帮助,但臭氧的使用要很小心,杀伤分解细菌或者有机物的同时,也能损伤鱼类的细胞,杀菌灯只能释放微量臭氧,所以相对得比较安全,但这也不能完全保证鱼类从此之后不受感染了,只是能提供一些帮助罢了.
四、营养不良: 最好食物要多元化,也要搭配部分的生饵海苔紫菜喂食,鱼才能获得能量抵抗病原体.
五、不良的海水: 如使用有问题的海水素.
六、手贱: 我认为乱动滤材很容易释放悬浮的细菌.
以上则为后天的主要影响因素,虽然我们知道了这些,但实际上却有执行的难度,低价竞争下鱼很快就被买走了,所以很难找到会吃的鱼,所以这考验人的EQ,忍得住欲望的人能获得较高的存活率,像我EQ低所以就死得多@@,有时我们常听到说这样做鱼也不会怎样,我在想也许那些鱼就是他常常这样做之后仅存的鱼种,表示这些鱼体质异于凡鱼,怎么操都操不死,但不代表所有的新鱼也能耐受,以上是我死了无数鱼慢慢觉察出的影响因素,并分项实验逐一证明过的,应该跟实际不会有太大的差距,但海水鱼饲养博大精深,仍有许多成谜的问题至今仍无法突破,在下也只能不怕失败坚持到底的找出答案,希望能对各位有些微薄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