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转自:“东杰聊”公众号,有兴趣的可以去翻阅其他问答
.
.
.
我是华丽的分割线
先说活石与水的比例的来历
在20世纪70年代, Peter Wilkens(皮特 威尔肯斯)的书《热带海洋无脊椎动物水族箱》中提出了后来被称为“柏林系统”的技术。20世界80年代一个事件彻底改变了海水水族的面貌。德国**迫于环保组织的压力,全面禁止了进口鲽鱼和神仙鱼。**的一纸禁令虽然让FOT爱好者无法获得生物,但是德国的爱好者转向了另一个方向,珊瑚(在此之前普遍认为珊瑚无法长期饲养)。 Wilkens(威尔肯斯,柏林概念的创始人,最早用活石的记载是一位华人,但是他并没有系统的去整理出柏林概念)开始积极的推进关于珊瑚对光照跟营养需求的研究,所以直到1980年-1990年间,柏林系统才开始全面发展并用来在家里饲养珊瑚。 德国海水社团的先驱者们通过实际的经验提出了 看鱼缸中放置活石,并在鱼缸底部铺设珊瑚骨或者活沙。活石的量应当与水体的比例是5:1,即大约5L水加入1公斤活石。所以水与活石5:1是这么来的。 不是4:1/3:1.
活石的作用
活石作用之一绝对是造景,没有任何问题,造景不仅让鱼缸更加立体,让珊瑚有存身之所,同时活石的多空洞特性也让小生物有了栖身之所。 但是活石的最大作用还是促进鱼缸的氮磷循环。这点跟FOT不一样,FOT需要大量的滤材来促进氨氮循环。我下面详细说下两者的区别: 1、对于鱼类来说,氨氮是最大的杀手,高弄得 NH与亚硝酸盐对于只致命的,降低氨氮是首要任务,所以FOT系统需要大量的使用人工滤材来培养硝化细菌,促进氨氮转换,再讲究点的还要去考虑反硝化来降低硝酸盐,让鱼类体色更出彩。 2、对于珊瑚缸来说,高营养盐是最大的杀手,并且在珊瑚缸里,人们为了控制营养盐,主要是 硝酸盐与磷酸盐,要控制鱼类的数量,这样对于珊瑚缸来说,并不需要太强的硝化系统即可负担起整个系统的正常氨氮循环。
活石上的大量微生物以及虫(卵)是柏林系统的关键,哪怕你不用活石,用死石,后期珊瑚依然会带来大量的生物,这些生物维持了整个系统的平衡,缸里的玻璃上,活石上的藻吸收营养,虫吃藻,代谢物被蛋分拍出一部分,被生物系统再次加入到循环一部分,周而复始。 在整个过程中活石的作用 1、为微生物,细菌提供住房 2、为藻类提供落脚地 3、提供硝化作用 4、提供反硝化作用 其中磷酸盐也在生物循环(不是硝化作用)中一部分被排出蛋分,一部分被利用吸收。 完美状态下应当是不断循环下去,保持平衡。 但是很遗憾,一个小小的鱼缸,在人为干预下,不可能平衡运转太久。因为输入与输出不可能达到1:1,所以开缸6-12个月左右,珊瑚状态很好,随着时间的推荐,营养盐开始累积,水中的不会随着蒸发减少的物质累积(少量换水不解决问题),鱼缸开始走下坡路,所以在16-20个月的时候,系统崩盘很正常。 为了维持平衡,人们就开始下碳源促进营养盐的降低,下磷酸盐吸附剂控制磷酸盐等,在人工手段干预下,可以继续维持一段时间。但是很少能坚持3-4年以上的。 正常柏林系统是只有活石,活沙+藻,甚至很多不铺沙的。所以反问一句:如果活石只是造景作用,那么不铺沙的缸的氮磷转换怎么完成呢? 补充最后一句,柏林系统养珊瑚,不要用人工滤材,活石足矣。为啥?看看我上面的文字就明白了。
kmzhq版主的补充 活石还有稳定微量元素的作用。也就是说,微量元素多了会吸收一些,少了会释放一些。 “关于活石的用量问题”的问题得到多位热心网友的热情指教,经综合分析网友的经验,可以初步认为活石的用量多少跟硝化系统的建立关系不大,而与缸内造景规划设计有很大关系,而网络上流行的按照每4升水一斤活石的标准来预算,例如90X60X50的缸,容积270升,约需要67斤活石,貌似也是合理的。然后再根据造景要求,不够再买一点,多了就放底缸。以后鱼友开缸买石可以参考。
实际上想要养好珊瑚,应该说与活石的用量多少跟硝化系统的建立关系和与缸内造景规划设计都有很大关系。只考虑造景,活石用量少了(比如那些用枝状活石或p石造景的),不借助其他过滤系统(厚沙、ats、藻缸等),系统不稳定,珊瑚不容易养好,时间长了更容易出问题。而只考虑硝化系统的,活石用量太多了(比如那些堆满活石的)不但不好看,而且因水流不通畅,容易堆积垃圾,时间长了珊瑚也容易出问题。 |